【甜味劑】港大研究揭15至20%鹹食帶甜味劑 常見食品中含代糖或致攝取量超標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7/13 16:36

最後更新: 2021/07/13 17:54

分享:

分享:

港大研究揭15至20%鹹食帶甜味劑。

近年有不少人都特別留意食物中是否有添加糖,因攝入過量添加糖或會造成肥胖症。港大一項研究發現,本港約2萬種預先包裝食品中的代糖使用情況,發現含有代糖的產品類型,除了在口香膠、電解質能量飲料等外,有15至20%的薯片等亦至少含有一種非營養性或低熱量甜味劑。

現時有不少食物都利用代糖取代糖分,代糖與相同甜味水平的添加糖相比有較少的卡路里,又不會大幅改變產品的味道。代糖包括非營養性甜味劑(NNS)或低熱量甜味劑(LCS),而常見代糖包括阿斯巴甜、甜菊糖和糖醇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亦於2015年3月發佈了一套新的成人和兒童添加糖攝入量指引,建議添加糖的最高攝入量不應超過每日整體攝入熱量的10%,即每天2000卡的飲食中應攝取少於約50克添加糖;並建議添加糖的攝入量應低於每日總熱量的5%。

港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部助理教授雷震宇(左)和理學士畢業生柯彥陞(右)。(港大提供圖片)

近日,港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部的助理教授雷震宇博士和理學士畢業生柯彥陞領導一項研究,當中審核了約20,000種本港預先包裝食品中的代糖使用情況,發現含有代糖的產品類型,比由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等監管機構設計的風險評估模型假設的種類多出很多。

團隊另檢查了12種不同類型的NNS和8種LCS,發現代糖不僅用於低熱量或飲食產品,亦包括有15至20%的鹹味小吃,例如薯片及膨化小吃,其配方中也至少含有一種非營養性或低熱量甜味劑;與來自其他地區的食品相比,亞洲的預先包裝食品含有NNS/LCS的機會更高,約為測試食品中的10.1%。

研究亦顯示,在普通食品中加入代糖的普及化,有可能會提升代糖攝入量超標的風險。假設一個人只要在減肥汽水中攝入阿斯巴甜,要喝約14罐才會超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但由於很多其他常見食品中亦有可能含有阿斯巴甜,有機會導致攝入量超標,增加造成健康問題的潛在風險。

有關研究與其他國家類似研究的結果相互呼應,團隊認為因非營養性和低熱量甜味劑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遍,涉及的食品類型亦已經超出了低熱量或減肥產品的範圍,顯示現今的風險評估模型可能低估了市民的非營養性和低熱量甜味劑的攝入量,可能造成公共衞生問題。

團隊建議,政府應更好地對消費者進行標籤閱讀教育,以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選擇。雷震宇表示,在更清晰顯著的標籤方案出現以前,消費者應加緊留意產品成分表上的代糖的名稱或E代碼,以自行識別這些隱藏的代糖。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郭詩詩